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场内配资
《山海同心・凌云答卷》粤桂协作系列报道(二)
粤桂携手夫子跨越千里的教育筑梦
——粤桂协作“组团式”帮扶点亮凌云学子未来
在粤桂协作的宏大叙事中,教育帮扶如同一股温暖的春风,跨越千山万水,吹拂着广西凌云县这片曾经教育资源匮乏、发展滞后的土地。2022年,这股春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教室里传出了与往昔不同的朗朗读书声,教师办公室里回荡着悉心备课的专注之音,两种声音交织成奋进的乐章,推动凌云教育迈上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凌云县职业技术学校与教师们研讨教学方案。周俊位摄
破局:从“单兵作战”到“组团攻坚”的帮扶新范式
传统的支教模式往往局限于个别教师的零散支援,难以形成系统性的教育革新。而粤桂协作教育“组团式”帮扶,则是一次精准诊疗后的系统帮扶。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深圳市盐港中学帮扶团队深入凌云县中学和凌云县职业技术学校,针对学校管理、教学科研、师资缺乏等痛点,量身定制“一校一策”改革方案。
在凌云县中学,帮扶团队推行了每两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制度、科组公开课制度,构建了大、小科组并行的集体备课体系。大科组每学期集体备课20次,小科组不少于10次,形成了“大组统方向、小组抓落实”的高效分级教研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本地教师的教学技艺,还促进了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凌云县职业技术学校则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思路和“1+2”分段模式,实现“课程、学分、学籍、师资”互通,促进职普双向融通发展。在深圳后方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帮扶团队为两校引入了约1000万元资金和物资,完善了学校软硬设施,引入了专业人才,将深圳优质教育资源“平移”到凌云,为凌云教育注入了强劲动能。
凌云县中学粤桂协作教育帮扶校长徐元珠与帮扶老师们开展集体备课方案研讨。周俊位摄
攻坚:破旧局启新程,实现学校质量大跨越
在凌云县中学,帮扶团队以“精准滴灌”的方式推动教学质量跃升。凌云县中学校长徐元珠介绍,2025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达50%,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教学管理的精细化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学校以科组长带头牵引,构建了高效的分级教研模式,让本地教师在“实践-学习-提升”的闭环中不断磨砺教学技艺。
凌云县职业技术学校陈老师高兴地说:“在我所教学的班级,物理综合分数在百色市全体参考学生中排2000多名,提高学校总体物理成绩在百色各市县学校的排名,从40名跃至20名;数学成绩还超过百色市所有院校平均分40多分。”帮扶团队还引入了“费曼学习法、多巴胺教学法”,通过分小组研讨、问题导向教学、学生互教互学等创新方式激活课堂,构建了知识传递与能力培育的良性循环。
凌云县职业技术学校则以“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为破局点,构建了“一个入口、两条通道、双向融通”的多元化育人模式。2024年毕业生就业率提升至95%,升学率达80%。近两年来,师生在自治区级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学生团队斩获3银6铜,教师团队斩获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技能比赛一等奖4项。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帮扶团队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全面支持。
凌云县职业技术学校粤桂协作帮扶陈老师通过提问式教学方式让学生上台作答。龙燕芳摄
共生:从“输血”到“造血”的队伍培育
帮扶团队坚持“授人以渔”的理念,通过“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的模式培育本土师资。凌云县中学构建了“师徒结对”长效机制,每位帮扶教师至少结对指导1名本地青年教师,每学期组建50队师徒组,通过公开课、集体备课等途径形成“备课—实践—反思”闭环培养链。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教学成绩,还培育出了一支“带不走的师资队伍”。
凌云县职业技术学校则多管齐下推动教师队伍由“输血”向“造血”转变。2023年7月,凌云县第二高级中学在凌云县职业技术学校正式挂牌成立,成功打造普高职高共处一园的凌云县综合高中园,成为广西首个推进职普融通办学试点校。学校申请新增了104个教师编制,引入深圳市盐港中学及本地优秀教师驻点帮扶。同时,引入800万余元粤桂协作资金建设实训基地与智慧教室,破解硬件桎梏。在科研成果方面,学校科研课题立项率从33%跃至83%,获2项教学成果奖。这些举措逐步形成了一支教育资源与本土需求深度共生的稳定师资队伍。
凌云县中学粤桂协作帮扶老师给高三学生上课。周俊位摄
展望:续写山海情深的新篇章
跨越山海的教育协作仍在继续。从2022年的制度构建到2025年的教学备考理念深化,从普高质量的飞跃到职教成果的突破,粤桂协作教育“组团式”帮扶已经深刻改变了凌云县的教育面貌,架起了两地友谊的桥梁。
从“千年茶乡”到“教育高地”,粤桂协作正以“组团式”帮扶为笔,绘制乡村振兴的教育新图景。正如凌云县委常委、副县长张定湘所言:“这场跨越千里的教育帮扶,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怀的延续——深圳的‘先发’优势与凌云的‘后发’潜力场内配资,正在碰撞出乡村振兴的人才火种”。(周俊位 龙燕芳)
证配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